中医养生讲究“天人合一”
中医学认为,人的生命存在于天、地、人动态整体之中,提倡“天人合一”。中医医疗和养生实践的根本目的,其实就是维持、恢复、提升、顺应“天人合一”。
生命是我们个人的,但更属于“天地人”这个更宏观的整体。中医的“心”,如同一个国家的君主、领袖,故有“心为君主之官”的说法。这个“心”,跟解剖学的“心脏”、跟学习知识与思考问题时所用的“思想之心”不是同一个概念,而是指一切自然生命系统的关键、枢纽。
“养心”若“得神”,方是最高境界
《黄帝内经》说“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,心“恬淡虚无”,则“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意思是:我们的生命之“心”若能保持或恢复“清净”、“恬淡”,生命状态就会处于有序化的状态,即“精神内守”,生命的自我调节、自我修复能力就会提升,即“真气从之”,这样怎么还可能生病呢?
中医讲“上士养心”,即善养生者,要从“心”着手养生,跟着“天性”养生。可以理解为,不应固执地依赖自己的思想知识去养生,而是要跟从身体内的生命感觉养生。人的身体自然会提醒你,怎样做可以让生命进入更舒服的状态。这样在自然之中身体得到滋养,中医称此为“得神”,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。中医讲的这个“神”,既不是神仙,也不是思想意识,而是系统生命活力的度量。
如何实现“得神”水平的养生
《黄帝内经》说“清静则肉腠闭拒,虽有大风苛毒,弗之能害,此因时之序也”。即“清净”、“得神”,要“因时之序”,要“饮食有节”、“起居有常”。人的饮食起居,要与“天地人”整体的自然气候节律同步,如同自然界太阳晨升暮落,月亮朔藏望盈,一年四季万物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因与天地同步的节律性,是一切生命的内在固有规定性。这就是“知常”、“得常”、“守常”。
中医对生命之“节律”的把握和对生命深层之“常”(规律)的遵从,实际上是从整体属性上来把握的,就是要关注、维持、恢复、提升人体生命的“自然之性”,用饮食、药物和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调整。中医药材、食材采取,要重视“采造时月”,都是讲选择与制造药物、食品,要考虑其生命节律特征的获得与保留、改造。
甚至古人在造字的时候,也会重点考虑遵从生命节律,如药的繁体字“薬”,取“艹”与“樂”组成,“樂”在古代读作“yao(音“药”)”即是讲节律。“薬”的造字含义表明,中药利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草药,及其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的自然节律特征,来调整人体生命节律的不平衡及其与自然节律变化的不协调。
养生关键是“致中和”
中医进一步认为,从整体来看,随着阴阳中和水平的提高,人体的生命状态、自我调节能力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也都会上升,因此养生要遵从“中和”,这是中医医疗、养生的核心。
以饮茶为例,茶性寒,采用热饮的形式,既可令清凉的茶性随水的热散开,冲荡涤清人体内的暑热火气,同时也调和了茶的寒性不使之骤冷伤胃气。
又如,中国人对菜肴的烹调思路:扁豆、茄子之性是湿寒,烹调中必须用大热的大蒜;而对于螃蟹这种性大寒且凝聚的食材,则需要以生姜的温散之性来调配。
同样,中医养生推崇“太极拳”,讲求动静相兼,中和平衡,才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最佳之道。
所以,中医是“中”的医学,是“和”的实践,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和谐平衡,寻求实现“天人合一”的道路。
企业新闻
1. 多肽酶有多牛!2018年5个诺贝尔奖都跟它相关
2. 5.28,全国爱发日,健康,从头发开始!
3. 胰腺的自白:为什么保护胰腺很重要
4. 惊蛰养生,五运六气水运不及如何应对
5. 中医养生:探寻生命平衡的智慧
6. 蒋佩华《“人体新气机升降”及应用于胆囊问题的研究》论文发表
7. 睡眠不好?甘氨酸了解一下